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苹果手机换系统后续航多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苹果手机换系统后续航多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应该换的不是原装电池吧,原装电池的话只要不是电压和充电线的问题,是不会存在这种情况的。
虽然现在的智能手机一直在更新换代,但电池仍然都是锂电池阶段,现在锂电池技术并没有太大突破,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智能手机,时间久了也会出现续航能力不强,充电越来越慢、越来越频繁的情况。比如下面这几种
把手机放裤兜,裤兜里经常会有一些灰尘或者毛毛积累洗不掉,经过摩擦,脏东西就很容易跑到手机的充电口里面,时间长了充电接口就会被堵塞,导致充电接触不良,手机充电变慢。因此充电接口可以常用取卡针、或者牙签配合纸巾清理一下。
换电池之后,我觉得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三方电池待机状态下更省电,现在放在那一晚上掉电大概在2%左右。正常使用的话也比之前要好,今天试了一下,打了两局王者,快4小时,到50%我觉得很不错了,就是不知道这块电池能坚持几个月。
上周,苹果面向ios用户正式推送了iOS12.3.1版本,带来了一系列修复性更新。iDROPNEWS报道,除了修复iPhone和ipad存在的信息问题,iOS12.3.1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电池续航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旧款iPhone型号,比如iPhone 5s、iPhone 6、iPhone 7等。
虽然没有升级到最新系统的旧iPhone在硬件上或许勉强能使用,然而电池作为易耗品,基本上2年以后,其寿命将会大大下降,甚至老化。因此,对于iPhone老机型用户来说,续航是目前最大的痛点。
通过将不同的iPhone型号升级到iOS12.3.1后进行续航检测,结果显示电池寿命提高了12%,相当于在iPhone 6或iPhone 7上运行时间多出了18分钟。不难看出,苹果目前对于老用户还是非常关心的。
你升级iOS 12.3.1了吗,在续航方面你认为有没有提升呢?
4个小时
换电池之后,我觉得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第三方电池待机状态下更省电,现在放在那一晚上掉电大概在2%左右。正常使用的话也比之前要好,今天试了一下,打了两局王者,快4小时,到50%我觉得很不错了,就是不知道这块电池能坚持几个月。
会的
换电池主要解决的是待机问题。其实速度来说,换电池几乎没有太大影响。是处理器的问题,换电池只能是延长待机寿命,处理器好电池弱可能运行稍微会有点影响,影响不了处理器的速度。可能新系统费电,换了新电池可能稍微比之前用的时间会强一点,但对处理器的影响比较小。
iPhone11promax和mate30pro一齐用。最近刚刚把mate30pro升了鸿蒙。总体感觉苹果和华为在手感上没有什么区别。苹果比华为宽一点,所以真实屏幕要大一点。苹果信号不好,同样的地点都是移动的卡,苹果没信号华为有。苹果装联通的卡也有这个问题。苹果的电池掉得快,一天至少两充。华为的信号好,5g可以,鸿蒙手感丝滑,电量一天一充,照相功能不错,特别是某些特殊摄影功能,如照月亮和慢动作。女儿的iPhone12信号一样不好。但是有个神奇的事,WIFI速度超快,快得让人震惊。苹果经常要升级,但是升级有风险。升级后速度变慢是铁律,不要以为苹果在降频***后学好了。我在苹果的升级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非常气愤的事情,一次是旧iPad升级,那次苹果宣称升级后系统会变小,节省3G空间,我升了,空间节省了,但是那以后,我打开应用的速度慢了很多。感觉不好了。还有一次,我手欠做了升级,一开始速度没变,但是后来越用越慢,大约两个月后,慢的不能用了,只好换了现在这个。安卓的手机[_a***_]升级也会变慢的,但我遇到两次升级后变快了的事情,很是神奇。一次是谷歌说他们更换了底层的虚拟机系统,那次确实是飞跃,速度改进让我的旧手机多用了一年。另一次就是鸿蒙,不止是从安卓变到鸿蒙,后来华为还搞了一个小幅度的升级,增加了多点拍摄,但是这次升级可能做了什么优化,我的手机更流畅了 。这个变化确实有感。苹果升级最近坑了我一下,让我懊恼极了。这次升级只是一个小版本的升级,但是升级后我的一个app不能用了,因为和新版ios不匹配,系统提示找开发商,可怜这是个已经下架的***,没有高版本。我的***废了。早知道就不升级了,只是增加了那个找东西的功能,我没有那硬件,新功能没用,却丢了旧***。
苹果华为我还是会继续用的,工作需要没办法。但是希望厂商讲武德,不要搞那个小手脚逼人换手机。如果总这么做,就不选这个厂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苹果手机换系统后续航多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苹果手机换系统后续航多久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nvigor8marketing.com/post/2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