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首次使用苹果13手机系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首次使用苹果13手机系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刚买的苹果13手机只要长按右侧的电源键就可以开机了,或者说是接上充电器连接充电头,他也会自动开机的,开机后会显示一个苹果黑底的图像,然后就进入桌面是hello你好的提示,这个就是苹果第1次开机的画面,只有在苹果恢复到出厂设置或者是未激活的状态才会出现,hello你好。
1、 首先给iphone13安装SIM卡,安装完之后按下电源键开机,开机之后会看到一个运营商网络欢迎界面。
登陆苹果***输入手机的序列号,查看手机的保修日期就可以了,一般保修到期的前一年就是手机的开机激活时间。
1、首先打开设置
2、点击通用
3、点击关于本机
4、查看序列号并记下来
新拿到的苹果都是这样的,你必须把iPhone连接到电脑上的iTunes上激活一下,iTunes可以到苹果***去下载。
将你的手机与电源接通,让手机处于充电状态,因为手机激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电量,同时,将手机Nano SIM卡准备好。
02
按电源键开机,首次开机需要时间可能会久一点,稍微等一会,出现了hello就可以激活手机了。
03
现在开始设置手机,语言设置,选择简体中文,国家选择中国。
安装新系统步骤:
电脑上面打开iTunes手机连接电脑在电脑上面检查更新在电脑上面点击更新系统即可,iphone软件更新的时间与网络的情况以及软件大小有关,无法具体时间说明。
更新app方法:1.点击进入Appstore。2.点击搜索更新。3.带页面显示后,点击对应软件的更新按钮。4.等待完成即可。
对的,因为iPhone13出厂自带的是15.0还没升级最新的系统!所以你刚买的苹果13就要更新到最新的ios15.1,因为是新系统,所以老版本会存在一定量的bug,最好是及时更新到最新的版本,这样才可以有更好的手机体验!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是的
iPhone 13的出厂系统应该是15以上的,如果你出厂系统是15.1的话,也属于正常的,因为该手机可能是在最近才出厂售卖的,所以配置的是15.1的系统。
还有一种配置15.3也是有可能的,这个是没有一定的规律的。甚至以后出的iphone13会配置15.4系统。
第一次使用苹果手机,[_a***_]先设置如下几个步骤,使用iphone手机不迷路:
iphone手机有自带的*** Store可以下载***,但是必须要注册ID账号才能下载,apple ID可以用电子邮箱也可以用手机号码,如图:
相信好多使用过iphone手机的人,都会遇到下载完某个软件打开之后发现页面无法载入的情况如下图:
这就是软件的权限没给到,具体的设置步骤:打开无线局域网-使用WLAN和移动网络的应用如下图:
3,通知管理
相信很多使用iPhone的朋友,明白这个通知管理意味着什么?可以这样理解,每个软件都有发送系统通知的权限,对于目前大多数人来说手机中少则十几款***,多则几十种,对于那些不常用的***,则需要自主选择哪个软件来发送通知,重要且常用的软件,比如微信,就可以选择打开允许发送通知,如下图:
过多的软件推送通知不仅会增添系统负荷,而且主界面也会显得杂乱无章,不但会加大手机的耗电量,也会影响系统运行速度,因此,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量身定做"才能玩转你手中的iPhone!
4,查找我的iPhone
在最新的ios13.5中查找iphone功能位于ID主界面,查找选项中:
那么这个功能有什么用呢?iPhone发展到今天以其封闭的ios系统和安全性著称,自ios7以后只要登录ID账号就会自动开启这个功能,当设置“查找我的 iPhone”时,配对的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也会自动设置。
此后,任何人想要关闭“查找我的 iPhone”、抹掉或重新激活并使用您的设备,都必须先输入您的 ***le ID 帐户密码或设备锁屏密码。激活锁会在您设置“查找我的 iPhone”时自动启用。
如果设备丢失或者被盗,那么别人经过刷机后,就会显示激活锁界面,没有正确的ID账号和密码 ,手机将无法激活使用,换句话说,无论刷机还是抹除还原手机,都无法关闭设备的激活锁,只能输入正确的ID和密码才能激活设备!这就印证了第一步骤中,牢记自己的ID账号和密码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笔者使用iPhone的一点经验和小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请关注我,我是Acme极致数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首次使用苹果13手机系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首次使用苹果13手机系统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nvigor8marketing.com/post/3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