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为手机系统限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华为手机系统限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个需要关闭的就是设置里的限制广告跟踪。我们打开设置,我们滑动找到隐私的选项,点击进入,再点击广告与隐私进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限制广告跟踪,下方有一句话限制所有广告商基于您的广告标识符创建个人资料或向您展示个性化广告,我们可以点击详情进去看看。
这里有一句话您可以选择开启限制广告跟踪开启后,所有广告商将不允许向您推送个性化广告。我们返回去,我们可以看到限制广告跟踪这里的开关默认下是关闭的,也就是显示的是灰色的,我们就需要给它开启,开启之后按钮变成蓝色才可以,这样广告商就不会向您推送个性化广告了。
第二个需要关闭的是通知,同样的我们打开设置,我们滑动找到通知,点击进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就是我们手机中所有的app了。如果是你自己下载的APP,不需要他拼命地弹通知,推送消息给你的话,其实是可以关闭的。我们随意的点击一个软件进去,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允许通知,默认情况下它是开启的,我们将它关闭掉,变成灰色就可以了。
我们返回去这里的这些APP,如果说我们觉得没必要通知的,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全部关闭了。我们点击上方的批量管理,再点击这里的全部,我们把它全部关闭掉,这样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不会在我们手机锁屏的状态下还不停地接收到这些软件的通知。推送消息不仅耗电,而且还占内存,甚至手机会出现卡顿的现象,所以我们就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软件通知关闭就可以。
方法步骤
1.首先打开华为手机,我们在手机中打开设置页面,在页面下方找到“系统和更新”选项并点击即可。
2.接着就会进入到系统和更新页面,我们在页面上找到“开发人员选项”,点击它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然后就会进入到开发人员选项页面,我们在页面上找到“后台进程限制”选项,点击该选项即可。
4.最后界面上就会出现一个窗口,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窗口中设置后台进程限制个数就可以了。
根据目前的信息,鸿蒙系统公测活动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鸿蒙系统公测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和测试鸿蒙系统,收集反馈和改进系统。因此,公测活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开发团队收集到足够的反馈和数据。具体的公测活动时间限制可能会根据开发团队的需求和进展而有所调整。建议关注官方渠道获取最新的公测活动信息。
实际上大部分主流华为机型都可以保证两年左右的系统持续更新。比如前不久华为公布了EMUI 11的升级情况,从下方的表中可以看到,一共有37款华为和荣耀的中高端机型都可以升级到最新的系统。
上图的手机当中,华为Mate 20系列是2018年10月上市的,也就说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依然可以获得最新的系统更新。华为P30系列、nova5 Pro都是2019年上半年上市的手机,至今差不多也有两年的时间了。
当然,同样也有不少华为手机不在升级到EMUI11系统的名单当中,这些手机一部分是因为需要等待后续进一步的适配。另一部分也是因为手机的硬件性能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系统了。
比如上图中能够升级到EMUI11的机型基本都是麒麟980及以上的处理器,这就意味着EMUI11对处理器的性能要求[_a***_]比较高的,如果处理器的性能低于麒麟980,可能会导致系统卡顿,这样一来即使勉强升级到了最新的系统,可能反而会导致操作卡顿,体验不升反降。
也有网友会反驳说:苹果在2015年发售的iPhone 6s为什么在五年后仍然可以升级到最新的iOS 14系统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处理器的性能十分强大,尤其是早年几款iPhone手机的性能要远超同期的安卓手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iOS系统是苹果自研的闭源系统,苹果可以对其进行底层的升级与优化,使之在不断提升版本的同时,仍然可以适配早期的苹果手机。
相对的,华为的自研处理器在麒麟980之前性能都比较一般,无法和同期的苹果手机相比,所以早期的处理器不能支持最新的EMUI系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EMUI仍然是基于谷歌的安卓系统,虽然该系统是开源的,但一些底层的代码无法轻易修改,导致系统升级之后对硬件的要求更高。
好在随着鸿蒙手机系统的问世,未来华为手机只有两年的系统升级支持的情况或许会有改观。因为鸿蒙手机系统是华为完全自研的操作系统,并且采用了与谷歌安卓系统完全不同的内核,对手机的硬件要求更低。再加上华为麒麟处理器的性能越来越强了,所以未来的华为手机可能也会像苹果那样,即使用了好几年也能升级到最新的操作系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为手机系统限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为手机系统限定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nvigor8marketing.com/post/40630.html